37. 037 又要上课了 (第1/2页)
霍青绵心情忐忑了一晚上,以至于早上差点爬不起来。心里想着怎么那么变态的时间,还是在王府住着舒坦。
她平日可以初一十五去皇后那里请安,其余时间可以不去。然而她想了想,为了刷好感,还是经常去比较好。
剩下就是去上课的事情了。
宋代有资善堂、宫学以及若是出阁的皇子,皇子府会有一套教学的,也基本构成了皇子的班底,东宫也有教育太子的职能。
而如今官家为太子专设了皇子位,因而大部分的教育都是在这里完成。
如今尊师重道比后面老师跪讲经书的尊师情节更为重,蹭课的霍青绵厚着脸皮先向老师行礼之后,再向太子行礼。
这算是霍青绵第一次看到这位传说中的仁宗,当然,现在不可能有这个名称,毕竟仁宗是庙号。现在这位爷还是个小孩子。
对这位还算熟悉,毕竟后来的庆历新政这事她还是知道一些的,也侧面知道一些关于他的八卦。
比如说,性格好,比当今还要好性格。至少不是嗜杀之人,看着这位爷现在还是一副白嫩的样子,霍青绵不免心生好感。
打交道的是一个小孩,至少比老狐狸以及各位摸不着深浅的人要好得多。也多了两分亲近之情,就算对方是个妖孽,也不会对一个八岁的小孩子有太大的戒心。
先生叫冯元,也是年少大才之人。南海人,师从崔颐正。关于这位先生,还有故事。当初取明经出身的人补学官,冯元是自荐通《五经》。谢泌还笑说,“古治一经,或至皓首,子尚少,能尽通邪?”
大意就是质疑,古代治学一经书,有些人都能到皓首,你这么年少,能都通么?明显的质疑。
但冯元说,“达者一以贯之。”
也就是他认为,懂的人,懂一部,就可以融会贯通了。
后来便考冯元,冯元都能对得上。便补了国子监讲述,迁大理评事。擢崇文院检讨兼国子监直讲。
再后宰相王旦听到这事,让他说《论语》、《老子》,后来便推荐他。
官家试的时候,让他讲《易》,他说,“地天为《泰》者,以天地之气交也。君道至尊,臣道至卑,惟上下相与,则可以辅相天地,财成万化。”
这话便能让官家对他刮目相看。没多久就迁太子中允、直龙图阁,诏预内朝。
也是个牛人。霍青绵一点都不敢怠慢。
冯元等第二次知道霍青绵,则是杨六郎的直率,将霍青绵说出来。小范围内,该知道的都知道了。后来听说她也和太子进学,私下里赵元俨也找过他,说是年少聪颖,想着反正教一个也是教。更何况他本身就是年少已经成名之人,对同是年少便开始有才的人,多有一丝关注。也没反对她进学。
要知道,官家五岁进学,如今也只学了三年。而她这个,一开始就和管家听课,赵元俨一再保证说她能听得懂。冯元也没评论,便静观。
上了一个时辰的课之后,他便发现,这个学生给的眼神的反应,是听得懂的。太子和她一般大的时候,还是听课注意力不集中,一会儿看这,一会儿弄那,有时还用脚敲地,甚至踏到椅子上。他并不是很看重这些,近来太子大了,才有端正之像。
可是这个同是五岁的孩子,一开始便能坐得住。
冯元本就心生好感,如今学生又听话。完全没有小孩子的毛病,对这样的学生还是多看重几分的。他就如平时一般,给两位布置了业,特别说了霍青绵可以考虑,不需要写出来。
一节课上完,老师走了之后。
就剩下霍青绵和赵祯面面相觑。
哪怕再老持成重,赵祯还是先对这位从关系上来说,算是认的义妹有一定的好感,“青绵进宫,为兄长,我本应该先去照看,然而昨日父皇留我在东宫,我也不便多有打扰。想着今日进学,还是能看到你,便心生亲切,故而礼物已经在外备着,待会让内侍一路送回你宫里。”
“谢太子。”
霍青绵先是道谢,抚掌笑着说,“我也是这样想的,带的东西,已经让人送到宫外。”
一个扮大人的孩子当然觉得这个也是披着孩子壳子的妹妹很亲切,“皇妹不必多礼。”
霍青绵有些傻,皇妹?难道要称他皇兄么?这辈分怎么算……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小说推荐:《冷宫皇子,签到登基》《从行星总督开始》《为小说原住民预告天灾》《重回千禧当学霸》《苟在女魔头身边偷偷修炼》《我回到家乡种地的日子》【秒读网】《在反派出生前(快穿)》《雪霁春明》《斗破之我为雷帝》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